《秋醉大巴山》取材于我的家乡陕西南部大巴山。2006年开始收集素材,2014年完成创作。
多年来,在水彩风景写生与创作中,惯常的传统写实手法的束缚,让我陷入迷茫。于是我开始思考,如何把自然风景转化成一幅画,如何从被动描摹对象中解脱出来、主动组织画面、体现作品的画面感,如何挖掘工具材料表现潜力,与别人作品拉开距离,我在《秋醉大巴山》的创作中,大胆进行了一些探索性尝试。一、 在造型上放弃对自然物象明暗体积的描述,将自然形态转化为艺术形态,消解自然形态的物质感,强化画面的形式感。二、在色彩上既摆脱描述性的再现和印象主义光影表面的束缚,又保持与画面色彩与自然色彩的平行关系,紧紧抓住色彩的本质,即马蒂斯所说“色彩尽可能协助表现"。三、在构图上借鉴北宋山水画全景式构图,尽力表达出大巴山的恢弘、壮阔。四、着力画面趣味的表达,体现既厚重又松动,避免"平”、 “滑”“薄 "板”的甜俗味,大量吸收中国画的皴、擦、点染、线法,让画面有味耐看。五、在技法、材料上,为体现画面的节奏,一改单一的技法,交替使用综合画法。如山坡、植被部分,多采用一次性直接画法;地面部分采取先埋色后叠加的方法;在工具上,水彩笔、毛笔、油画笔,软硬兼用。西方立体解构主义、表现主义和中国山水画的融合是支撑画面的美学思想。其目的是想打造既具象又抽象,既传统又现代的作品样式。在这幅创作中,我是把大巴山作为“父亲”来画,而不是普通自然的山。当情感融入作品后,画面中所采用的一切手段,都是为表达我的“父亲”——大巴山那种伟岸、坚毅、博大的品格。这是我始终紧抓的创作核心。《秋醉大巴山》荣获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奖・创作奖,是对我耗时十年进行转型探索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