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内容
“端一把椅儿坐机前,不孝的奴才听娘言;娘为儿白昼织布夜纺线,一两花能挣几文钱;你奴才把捻子带线齐揪断,舍了份量短工钱……”近日,记者走进陕西省汉中市洋县城西小学第二课堂,一阵童声版秦腔《三娘教子》飞出窗外,跟随声音看去,孩子们身着色彩鲜艳的服装、头戴做工考究的戏帽,自信娴熟地展示着秦腔表演的水袖、手帕,举手投足之间有板有眼。 “2016年3月,城西小学就成立了秦腔进校园活动领导小组,逐步编写了集戏曲种类、脸谱介绍、基本功及教学案例为一体的《戏曲校本教材》。”城西小学党支部书记李玉山介绍,推行‘双减’后,学校进一步将戏曲文化融入课后延时第二课堂,在审美愉悦的艺术实践过程中传承传统文化、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几年前,我们享受了国家易地搬迁的好政策,从深山搬到县城,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但同时,孩子由于换到了新的学校,胆子小、又认生,有一段时间甚至都不愿意去学校,我们特别担心。”正准备接孩子的李家村移民社区白丽丽谈起那段时间,忧心地回忆道。但从去年开始,白丽丽说,城西小学组建了好多社团,孩子喜欢上了古筝和陶笛,现在不光是会这两门乐器了,学习各门功课的兴趣也提高了,年前的期末考试成绩也都很好。 2月28日,随着锣鼓声响,一场汉调桄桄杖头木偶戏《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在洋县南街小学开演了,小小表演者稚嫩的唱腔和细腻传神的表演展现着中国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传承和弘扬。 南街小学从2010年将非遗项目引进校园,建立了汉调桄桄、皮影戏传承基地。目前,孩子们已由一般的表演走向桄桄木偶戏创作、木偶道具制作、画脸谱、服装设计等技艺。开展课后服务后,南街小学又组建了汉调桄桄工作坊,为孩子们普及汉调桄桄知识,认识戏曲中生、旦、净、末、丑各种艺术形象,学唱腔、练技能,画杖头木偶脸谱、做杖头木偶服装、组装表演道具,培养孩子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