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内容
始于宋代、繁荣于民国、复兴发展于当代,2006年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鼎盛时期演出班社多达40余个,如今仅剩南郑区桄桄剧团(今汉中市南郑区汉调桄桄传承发展中心)坚持演出传承——被文旅部认定为“濒危剧种”的汉调桄桄,百年之古雅如何“通俗”?当今时代,如何让传统文化“破圈”?汉中一群95后年轻演员,借用短视频和直播两种新的戏曲打开方式,探索出了一条打破地域壁垒、超越时空限制、让更多人爱上戏曲的新路。 在油菜花海中表演的汉调桄桄演员 资料图 借力“云端” 传统戏曲赢得“新”观众 短视频平台的用户基础,让古老戏曲艺术有了一次最大的“破圈”传播契机,也让戏曲收获更多潜在观众——抖音发布非遗戏剧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1月,约98.83%的国家级非遗戏剧项目被搬上了平台,累计播放600亿次,获赞22亿次。 搭乘这一“东风”,汉调桄桄演员李雅芝、古欣、王乙妃,开始用短视频和直播的方式,推介汉调桄桄这一古老剧种。王乙妃抖音个人账号中,绝大多数内容是汉调桄桄基本功展示;2022年11月,李雅芝一条变装视频,收获了全国各地近百万人次播放量;同年12月,古欣的棍花教学短视频获得近十四万点赞,账号涨粉两万余人,可谓”一战成名”。“利用热门音乐搭配戏曲身段,其实是把新旧艺术融合成了一个别样的作品,只是没想到这种创新赢得了同龄人的喜爱。”李雅芝告诉记者,看到别的小剧种主播通过直播宣传剧种效果很好,她们就也开直播,尝试宣传汉调桄桄。今年,她申请上了抖音平台上的戏曲主播,在平台上开展唱段、念白、枪花等身段技巧表演。她直播间里的内容,全是戏曲知识科普。借助抖音官方推流,越来越多的用户刷到她的直播间。打破时空、地域限制,汉调桄桄这个濒危剧种得以面向全国观众。 李雅芝在直播间表演汉调桄桄唱段 受访者供图 汉调桄桄传承保护中心主任赵红介绍,通过开通的公众号、抖音号,在短视频平台上关注到桄桄剧的观众越来越多。后台私信里,爱好者们纷纷询问有没有教学班,想去现场学习。“通过短视频平台,一个九岁男孩找到古欣,每周跟随她学习汉调桄桄。我们也通过戏曲进校园活动,在全市7所学校开办了社团课,为非遗戏曲传承培养新生力量。” 李雅芝与汉调桄桄社团学生 受访者供图 守正创新 让传统戏曲讲好汉中故事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传统戏曲只有流动起来,才能吸引更广泛的受众。形式、内容全方位不断创新,是必由之路。 在油菜花海中表演的汉调桄桄演员 资料图 今年中国最美油菜花海汉中旅游文化节期间,演员们在油菜花海里表演,与游客零距离接触,游客们拍了很多短视频自行发布。借由“自来水”的宣传力量,古老的汉调桄桄在新时代迎来了“高光时刻”。赵红告诉记者:“为坚持守正创新,我们已经收集整理了几百个汉调桄桄老剧本,将老艺人的手抄本扫描存档;恢复老剧目的同时,新编历史剧《汉山魂》、汉风古韵特色演艺《汉韵》入选2021年汉中市精品文化重点项目;以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汉中红色故事为蓝本,演员、剧本本土化的原创剧目《红色交通线》正紧锣密鼓创作中。下一步,我们将进行老戏新排,将头饰、服装改良,背景多元切换,以舞台呈现方式的创新,让观众像看古装连续剧一样沉浸式看戏。” 演员为汉调桄桄社团学生化妆 “戏曲与真善美有机结合,融入现代生活日常,潜移默化中传承了文化增强了自信。我相信,汉调桄桄能赢得年轻人,也可以赢得更美好的未来。”赵红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