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内容
谨防保健品推销背后的黑手 彭婷 手绘 随着我市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年消费已成为经济重要的增长点之一。然而,不少老年人却因种种原因陷入消费误区而上当受骗,从而遭受了不小的经济损失。 这类骗局老年人容易“掉坑” 保健品受骗。“大爷,这种保健品可使你延年益寿”。邻居老张在街道上碰上一位“甜甜女”介绍自己的保健品,还参加了他们举行的推销产品讲座,领了人家赠送的小纪念品。老张听了夸大其词的保健品用途,立即慷慨解囊,花300余元买了几盒,回家后吃了好久,连一点效果都没有,方知上当受骗。 高息存款受骗。李大妈退休多年,省吃俭用存了点钱,在街上见小额贷款公司高息揽储。她掰指一算,加上红利,确实有利可图,便将银行存款取出储入,不久这家公司便不见了,她不得不到公安机关报案,结果到现在也没收回本钱。心理脆弱的她,整天唉声叹气,以泪洗面,身体受到摧残。 电话诈骗受骗。老熊和老王老两口退休后在汉台生活,儿子、媳妇、孙子均在外地,除每年春节见面外,基本都是电话、微信问候。这天,老熊的电话突然响了起来。老熊一接,便传来一个陌生女人的急促声音,说他们的子女出了车祸,现在医院抢救,急需3万元的入院费。老两口一急,救人要紧,也没再打电话证实,便按所说的账号将钱转出。等他冷静下来给儿子打电话询问情况,才知上当受骗,但打出去的钱款已难追回。 “艳遇”受骗。姚老汉自从老伴去世,生活便过得无滋无味。邻居给他介绍了几个老伴,都不合适。在跳舞中,他遇到了“知音”,一位虽上了年纪但风韵犹存的半老徐娘主动接近他,并和他热情拉起了家常,还从生活方面问长问短。日久生情,他们便谈起了“恋爱”。这期间,他请“女友”吃喝、洗脚、按摩、买衣物等花去2万余元,但当他提出一起过日子的时候,这个女人从此杳无音信,从激情中清醒过来的老姚方知上当受骗。 判断力差、贪图小利等使老年人容易上当受骗 从上述四位老人上当受骗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全都是源于轻信。一是骗子们利用老年人容易相信人、判断能力差的弱点,便花言巧语,诱使老人受骗。利用老年人普遍想健康长寿的心理,把保健品的功能吹得天花乱坠,包治百病,使其听得“热血沸腾”,甘于掏包解囊,结果保健品吃了一大堆,身体毫无转好的迹象;二是有些老人贪图小利,盼望“天上掉馅饼”,希望现有的钱能生钱,增加收入,最终“没吃着糖烫了嘴”。钱没挣到,还硬硬贴进了一些本钱;三是不加思索上当受骗。亲人要用钱,应该自己打电话,即便是别人打来电话,也应给亲人或熟人打电话证实,但就是这么一急,放弃了戒心,将钱打给了骗子,造成了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四是爱慕虚荣,过分相信“温柔陷阱”,结果鸡飞蛋打,人财两空。 当然,老人上当受骗还有诸多原因。例如信息不灵,接触社会少,亲人之间缺乏应有沟通,对骗子变着花样行骗无力辨别,认识不清等都是其受骗的因素。从案例分析看,就是两个字“轻信”。由于轻信,让骗子们有机可乘。更有一些老年人,碍于面子,自知上当受骗也不言外人,致使一些骗子没有得到应有的法律惩罚而逍遥法外,继续骗取他人。这样的事例在当今社会比比皆是、屡见不鲜。 防止老年人上当受骗有高招 要防止或减少老年人上当受骗的事例发生,建议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严厉打击各种侵害老年消费者权益的行径。司法、公安、市场监管部门要畅通维权渠道,依法用好市场准入、行政指导、行政监管及行政处罚的手段,对市场进行不定期的拉网式检查,收缴涉嫌夸大其词的宣传资料以净化老年人的消费环境,让老年人放心消费。对不择手段欺骗、诈骗、骗取老人钱财的行为,一经发现要加重处罚,绝不姑息。 营造市场“护老”,社会“助老”的环境氛围。要从源头上提升适应老年产品用品的质量,对用于老年人的营养健康用品要在科研证明确实有效的前提下方可推广运用。相关部门要组织人员到老旧小区,养老服务机构对老年人宣传了解电信网络诈骗常用惯用手法,突出“适老化”导向,帮助老年人简单学习使用智能手机,熟悉移动支付等功能,避免因对电信尤其是网络环境陌生而受骗。 老年人要加固心理防线。凡被称为老年人者,均是有多年生活经验的智者。要从思想意识的深处,彻底解除贪图小利,爱慕虚荣,固执己见等不良行为;遇事要保持冷静,多询问、多调查、多思考,常与亲人交流,这样才能有效防止自己上当受骗。 以法律维护合法权益。一旦落入骗子的陷阱,要毫不犹豫寻求法律援助,收集好证据将骗子诉诸于法律,以法律手段追回自己的损失,绝不能抱着侥幸、走捷径的心理,碍于面子不报案,使骗子得不到应有惩治。 冷静对待被骗。老年人假若被骗,除了法律维权外,一定要切记不要激动、暴怒,因为这样最容易引发多种疾病,造成无法挽回的健康危害。要克服“想起来就怄气”的头脑阴影,想通“钱被骗事小,气坏身体事大”的道理,以冷静、乐观、积极、平和的心态对待所发生的一切。 总之,老年人要防止自己上当受骗,必须要时时处处提高自己的防骗能力,了解骗子骗人手段,才能不给社会添麻烦,不给儿女添忧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