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内容
地名,是一座城市独特的文化符号,蕴含着城市的历史底蕴。地名文化是展示城市文化的“窗口”。 传承地名文化,唤醒城市记忆 地名虽小,却记录了城市的历史文化,承载着城市的变迁与发展。对一座城市来说,地名文化因深植于居民之中而成为市民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外地人了解这座城市文化的快捷“窗口”。近年来,汉台区采取多种方式保护、传承、使用优秀传统地名文化,既留住了乡愁记忆、靓丽了城市街区,又提升了城市品质,助力了城市街区文化繁荣。 汉台素有“汉家之源,天府之心”和“天汉胜地、秦巴首府”的盛誉,是一座既有悠久历史文化遗产,又有现代文明的新兴城市。这其中的东关正街——位于东门桥以东,西起东门桥,东至小关子,起源于明代,清代中叶以来依靠汉江水运逐渐发展起来的以商业、手工加工业为主的街区,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已成为汉中,乃至陕南最大、最繁华的商业区。当地人喜欢叫做“老东门或者东门桥”,这里最早为清朝嘉庆年间所建土城。 地名是人类历史的一块“活化石”,是一种看得见的乡愁。岁月流转,沧海桑田;朝代更迭、疆域变迁。白云苍狗之中,许多地名依然流传下来。例如“琉璃照壁巷”、“禹王宫巷”、“磨子桥”,随着岁月流逝,这些旧街老巷的名称融汇了汉台历史文化。 与地名“对话”,讲好“汉台故事” 与地名“对话”,让拥有历史文化名城的汉中文脉,跟上现代文明的时代步伐,是对城市历史文化的温“故”知“新”,也是讲好“汉台故事”,树立城市文化自信的体现。 保护好传统街区,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一直以来,汉台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地名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不断加强对传统历史文化和相关载体的保护力度,对东关正街等历史街区进行分类分级保护,并坚持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改善城市面貌,加快历史文化街区建设。为了进一步守护汉台地名、传承汉文化,汉台区不断扩展地名文化宣传阵地,推进地名文化街区及地名文化广场建设。 “东关正街”这条从历史走向“未来”的文化老街,承载着几代汉中人的记忆是展现汉中民居特色及市井生活的最佳印迹,它真实地记录着汉中发展历史,是汉中人的记忆,汉中人的根。 如今,在这条老街正发生着许多欣喜的变化:东关老街烟火气息逐渐浓厚起来,酒吧、茶馆、火锅店等商铺,吸引大量的年轻人来这里打卡,大家吃着火锅、喝着茶,听着汉中本地评书,别有一番风味。瓦屋粼粼的长街狭窄而幽深,红漆斑驳的木板门陈旧而沧桑,还有那些历经年岁的老字号商铺,成了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特殊且难忘的记忆。 在东关正街与梁州路交界处,“东关里·文化运动广场”已投入使用,该文化广场占地约31亩,集“文化”、“运动”两大特点,成为美食、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中心城区地标商圈。这里有着绿油油的草坪,红色的小道,别致的小院,傍晚五颜六色的彩灯让广场更加俏丽活泼,市民在这里跳广场舞、打篮球、羽毛球。 2023年春节让“东关正街”成为了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在这里举办了“汉风年·老家过”寻年味东关里活动,老街装扮一新,汉中东关正街(东关里)在大家的期盼中繁荣渐复,活力依旧,十里花灯,流光溢彩。漫步在这条古色古香的百年老街喜庆祥和的新春景象扑面而来,张灯结彩的老字号店铺,东关历史照片展以及街区怀旧风的墙体彩绘,使街区充满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舞龙、舞狮随着汉风巡游队伍穿梭在大街小巷,整个街区都洋溢着春节的喜庆氛围,锣鼓喧天,金狮狂跃,东关里历史文化街区春节期间都上演了丰富多彩的展演活动。市民和游客在东关里观汉风表演,赏万盏花灯,品特色美食,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里,在这里享受过汉风年,感受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加强地名保护,推动文化自信 文化是根之所系,脉之所维。坚定文化自信,彰显城市魅力,做好地名文化“小文章”,实现文化赓续“大作用”。根据新颁布修订的《地名管理条例》,就着重提出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彰显地名文化的重要性,也为地名文化保护指明了正确方向。区民政局、公安汉台分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对全区“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进行清理整治,已对4处“洋”地名进行标准化处理。 一个个新地名见证城市发展,留住城市记忆。在多年的地名命名工作中,汉台区坚持“尊重历史、照顾习惯、体现规划、好找好记、规范有序”的原则,严格规范新地名命名,推进地名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赋予地名更多的文化属性,一个个承载乡愁记忆的原点,也可以成为接续奋斗的起点。以地名文化保护为切入口,深入、全面研究城市历史文化,用更细致的历史考证、更精确地历史还原服务城市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浸润在城市的每一条路面,每一个街区中,让个体情感和公众记忆得到更有质量的保障…… (三秦都市报 李杰 区民政局 刘鑫竹 何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