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内容
今年以来,略阳县积极探索以工代赈“五抓五促”全过程管理新模式,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当地群众稳定就业增收。 抓政策研究,促项目谋划能力提升 按照项目投资导向,立足县域发展实际,无缝衔接乡村振兴规划,组织农业、国土、水利、林业等部门,紧紧围绕农村五大领域(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林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七大重点工程项目(交通、水利、能源、农业农村、城镇建设、生态环境、灾后恢复重建),从源头上提高项目储备质量,确保项目谋划一批、成熟一批、建设一批。今年略阳县确定以工代赈方式实施项目81个,总投资84221.79万元,预计投入财政资金46383.99万元,预计发放劳务报酬7542万元。 抓机制创新,促项目建设质效提升 略阳县出台《关于建立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工作协调机制的通知》,统筹调配要素资源,加强项目清单动态管理,按周开展工作调度,确保项目有序推进。按季度召开部门联席会议,分析解决在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安排部署阶段性工作,保证年度推广任务顺利完成。截至目前,全县已召开以工代赈政策培训会议2次,召开推广以工代赈工作沟通协调会议2次。 抓制度完善,促项目管理水平提升 建立县劳务报酬发放等四本台账,并分部门、分领域细化实施方案,从项目规划编制、项目库建设、选择用地、项目实施、资料归档等方面统一规范。同时,建立奖励激励机制,对推广以工代赈方式成效明显的镇(街道)和单位,在项目申报、财政资金安排上予以优先倾斜支持;在评选推进重点项目“红旗奖”“蜗牛奖”时,将带动群众务工及劳务报酬发放作为重要参考依据。 抓报酬发放,促项目赈济实效提升 建立健全以工代赈劳务报酬发放事前事中事后监管长效机制,全过程监督项目劳务报酬发放情况。在项目谋划阶段,将组织务工和劳务报酬发放作为重要内容在实施方案中体现。在审批阶段,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逐项测算劳务报酬发放标准及额度,明确劳务报酬发放比例。在施工阶段,通过常规调度和现场调研,跟踪了解劳务报酬发放情况及公示情况。在资金拨付阶段,督促各地建立劳务报酬发放台账,及时存档备查。在项目竣工验收时,将劳务报酬支付标准、金额和发放台账作为验收重要依据,确保发放的劳务报酬不低于项目批准预算资金的15%。 抓模式创新,促项目综合效益提升 积极探索赈济新模式,紧紧围绕“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和“重点工程项目+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两条主线,明确重点向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脱贫人口、易返贫致贫监测对象、易地搬迁群众及其他低收入群体倾斜。2022年以来,略阳县累计实施推广以工代赈工作方式项目113个,带动群众参与工程建设7750人,发放劳务报酬1.05亿元,人均增收达1.35万元。其中“三类”人群189人,发放劳务报酬316.88万元,占比3%;脱贫户1917人,发放劳务报酬1769.7万元,占比1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