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内容
近年来,南郑区紧紧围绕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和“五大振兴”总体要求,通过“八大措施”充分发挥“三类资产”效益,持续抓好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实现扶贫资产持续保值增值,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支撑。 强化工作措施,确保资产底数“清” 根据资金来源渠道,将各级各类扶贫资金投入形成的收益作为摸排范围,确保排查对象精准、范围聚焦。根据资金使用性质,对“三类资产”进行分类重点摸排,建立管理台账,全覆盖摸清核准管理范围内的扶贫资产底数,确保摸排“不漏一物、不缺一项”。持续用好“全国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对扶贫资产逐年逐个追溯资金项目来源、用途去向、资金状况等信息,形成扶贫资产情况。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做到主体明确、产权清晰。针对经营性资产,根据资金来源、受益范围、管理需要等开展确权,明确到村集体;针对公益性资产,在项目建成后及时办理移交手续,按照行业相关要求进行确权和管理;针对到户类资产,确权到户。 ▲黄官镇非遗藤编产业 创新运营模式,确保效益带动“强” 积极完善推广“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工作机制,规范签订合同、协议等,明确各方权力义务和绩效目标,着力丰富联农带农分配机制。黄官镇水井村以大棚香椿产业发展带动脱贫人口78人增收,实现年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土地流转90亩,受益75户,劳务务工带动300余人,人均增收2300元以上,水井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年收益达到60万以上。 ▲黄官镇水井村大棚香椿产业 充分利用我区水资源丰富,水田面积大,具备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先天优势。牢固树立“发展为要、项目为王”理念,引进社会资源资本,积极谋划实施一批引领性、带动性强的重大工程、项目,明晰联农带农绩效目标,规范产业项目租赁合同或协议,促进农户增加资产性收入。濂水镇德丰长鑫农业有限公司发展水稻套养黑斑蛙,亩均净利润5000多元,带动群众实现产业增收。法镇沙坝村文杰家庭农场发展70亩稻田套养大闸蟹,每年实现80余万元收益,带动当地35户脱贫户户均增收1100元。目前全区累计发展稻渔综合种养3.08万亩,经营主体共计117家,累计带动了7500户群众增收,村集体经济组织增收400余万元。 ▲濂水镇稻渔综合种养 按照“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模式,完善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营机制,不断拓展村集体经济多元带动模式,丰富集体经济多元化结构,实现集体经济多层次壮大。黄官镇将非遗藤编作为特色产业进行培植,按照“一主多副支撑、一业多途发展”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分户生产、订单收购、流转土地、入股分红、基地带动等方式将农户镶嵌在利益链中。目前,当地从事藤编加工业的人员达1600多人,其中,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384人实现稳定增收。 注重方式方法,确保资产监管“实” 充分发挥多方监督作用,建立健全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监督机制,从严落实“四议两公开”及“三重一大”议事制度,从严审核把关扶贫资产使用计划,切实做到资产管理关口前移,第一时间发现并消除风险隐患,为保障资产安全奠定基础。健全完善扶贫资产监管体系,分类落实监管方式,通过有效监管,切实发挥各类资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用。同时对扶贫资产的转让、拍卖、置换、报损、报废等处置,按照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及国家有关规定履行相应报批手续。在全区开展《三不一慢一乱》专项整治行动和扶贫资产“回头看”专项督导,不定时对全区22个镇(街道)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确权移交等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并督导各镇村严格执行“三务公开”制定,接受群众监督,确保资产使用分配透明、公开、公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