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内容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基于佛坪县丰富的地理环境优势和渔业发展独具优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赴汉中市佛坪县调研实践团在董武子和武圣儒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汉中市佛坪县陈家坝渔场和秦岭细鳞鲑渔场开展研学活动。探寻乡村振兴密码,关注特色渔场发展。通过深入了解、研究学习佛坪县的渔业发展模式、产业链条和经验方法,挖掘乡村振兴的潜力,为其他地区的渔业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团队到达秦地南生态渔业产业园) 秦地南生态渔业产业园,位于蒲河上游陈家坝尖角子沿岸,作为陕西省首家出境水生动物养殖场,秦地南渔业始终坚持“绿色、健康、优质”的发展理念,专注于鲟鱼养殖,实现了生态良好、产业发达、产品优质的现代渔业发展新格局。调研过程中,园区负责人鲁先生热情地为队员们介绍鲟鱼种类、饲料投喂以及基地采用的“阶梯式、微流水”的养殖模式。与此同时,负责人还讲到,经营渔场的同时还致力于乡村振兴,先后带动贫困户330余人,该渔场现正在打造集生产、观光、科研、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特色农业园区,按照绿色发展理念,树立大局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过程,继续为乡村振兴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园区负责人为实践团讲解鱼料知识) 参观完渔场之后,实践团成员感触颇深,切实了解到现代渔业养殖与传统养殖相比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队员丁浩感叹道:“陈家坝渔场将养殖业和旅游文化有机结合,不仅保证了渔业产品的质量,而且延伸了产业链,为当地的鲟鱼品种增加了较高的产品附加值,为当地百姓提供就业机会,帮助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此次走访之旅让我们看到了渔业现代化的雏形,学习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为将来的工作和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后,实践团到达秦岭细鳞鲑渔场,了解秦岭细鳞鲑的品种保护与渔场养殖模式。秦岭细鳞鲑享有“活化石”的美誉。但因其对生活的水域水质质量有严格的要求,其种群数量大幅减少,已成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秦岭细鳞鲑渔场位于秦岭山中,海拔较高,其水温常年在18℃以下,利于秦岭细鳞鲑生长发育。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了解到,陕甘两省经过十多年的科研攻关,先后攻克了秦岭细鳞鲑亲本驯化、人工催产、苗种孵化、开口饵料筛选、苗种培育等难题,2021年突破秦岭细鳞蛙子二代规模化繁育技术难题,系统掌握了秦岭细鳞鲜人工繁育技术,为秦岭细鳞产业化利用开发奠定了基础。渔场科研人员强调,品种保护,关键还是尊重品种的生长习性,最终落脚点还是要加强水源的生态保护,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把可持续绿色发展落实到位,带动经济持续发展。 (团队成员近距离观察秦岭细鳞鲑) (研究人员为队员讲解养殖模式) 通过此次调研活动,队员们深刻感受到渔业发展的巨大潜力以及强农兴农的必要性。与此同时,还感受到因地制宜助发展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身为新时代农林高校学子,我们要深入地方的产业发展,了解我国农业的大势所趋,将“诚朴勇毅”的校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强农兴农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