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内容
在保护中传承 让文物“活”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来汉考察重要指示在天汉大地引发热烈反响 位于中国地理版图中心的汉中,汉江从这里发源,汉王朝自此发祥。这里是秦蜀古道的连接地,是长江最大支流的发源地,也是中原文化与巴蜀文化交流的重要区域。 7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委书记赵一德、省长赵刚陪同下,来到汉中市博物馆,参观历史文物展陈,了解汉中历史文化、文物保护情况。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来汉考察重要指示,在天汉大地引发热烈反响。我市广大文博工作者纷纷表示,要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立足我市丰厚的文物资源,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在文化强市建设中体现文物担当、彰显文物作为、贡献文物力量。 文物保护是为了更好的传承 文物是珍贵的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实物见证。文物的保护,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截至2022年底,全市普查登记可移动文物30522件(套),公布不可移动文物4188处,总量位居全省第一方阵。 习近平总书记在汉中考察时指出,要发挥好博物馆保护、传承、研究、展示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守护好中华文脉,并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城固县张骞纪念馆(县博物馆),以馆藏铸造精良、纹饰独特的商周青铜器而著称于世。近年来,该馆致力于联合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对金属文物、瓷器、陶器立项进行修复,解决了一些亟需保护文物的病害问题。 “我们在省文物局的支持下做了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建立起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小环境,延缓了馆藏文物的劣化,有效延长馆藏文物的寿命。同时,馆里还采购了修复台、扫描仪等科研设备。”该馆业务部工作人员陈旭说起文物修复工作来如数家珍。对于今后的工作,他表示,要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立足岗位进一步加大对馆藏文物及当地文史的研究力度,继续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深入挖掘悠久历史文化的精神内涵,让文物走出去、活起来,努力提高城固县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位于勉县武侯镇的武侯祠,是我国众多武侯祠当中建祠最早、且唯一由皇帝下诏修建的祠庙,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让武侯祠博物馆馆长黄文波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说:“作为新时代的文博人,我馆全体工作人员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汉考察重要指示精神,勇担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从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修复、保管等多方面蓄力,深入挖掘文物藏品、文化遗产背后蕴藏的历史故事和时代价值,让历史智慧、历史经验在新时代释放更耀眼的光彩,更好满足、服务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灵岩寺博物馆位于略阳县灵岩寺内,馆藏了从汉唐至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两百余件,是一所社会科学类历史遗址专题博物馆。“灵岩寺碑碣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号称‘陕南碑林’。”灵岩寺博物馆馆长姚文斌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此次来汉考察时的重要指示为今后工作指明了方向,下一步他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文物资源,充分发挥文物在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方面的价值。在用好文物资源的同时,积极尝试新科技、新手段,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带动更多人来鉴赏文物、感悟人文。 非遗魅力 历久弥新 巴山腹地,濂水河畔。 师从其父的陈良顺,是国家级非遗汉中藤编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良顺和他的良顺藤编在当地家喻户晓,不仅因为他生意做得红火,出品的藤编制品精美实用,更是因为他坚持将古老的藤编技艺传承发扬。为了让南郑藤编发展得更好,他不断学习、创新,严把产品质量关,力争把每件产品都做成精致的工艺品。 习近平总书记在汉中考察时指出,汉中藤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久负盛名,要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更好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近年来,南郑区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进一步弘扬传统技艺,形成产业集群,推动“指间工艺”转化为“振兴力量”。汉中非遗已成为促进群众就业增收、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引擎,“老手艺”为乡村振兴赋予源源不竭的“新动能”。 “听到总书记对汉中藤编的肯定,我心情倍感振奋,更加坚定了要将藤编这一传统技艺发扬光大的决心和带领乡亲们增收致富的信心。”陈良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中藤编技艺”这块金字招牌为依托,深入挖掘和整合汉中非遗文化资源,不断研发创新,注入新的时尚元素,通过“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互联网+非遗”的销售模式,带动群众做大做强藤编产业,让更多的人了解藤编,加入到藤编技艺传承中来。 羌族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从古至今,羌人把对生活的愿望都绣在绣片上,借此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宁强羌族刺绣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该县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习近平总书记在汉考察时,对汉中的非遗产品给予了充分肯定。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我备受鼓舞,深感振奋。宁强羌族刺绣是当地绣娘增收致富的‘金钥匙’。我们正在打造羌绣非遗文化产业园,传承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宁强县羌族刺绣传承人、羌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小琴说。 “立体的水墨画,民俗的活教材”,说的就是美名在外的城固架花。2009年城固架花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推荐申报国家级保护项目,这使濒临灭绝的刺绣技艺绝处逢生。 近年来,城固县妇联通过社会调研,了解到留守妇女们都有学习意愿后,邀请了架花刺绣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苏焕美给大家做培训。“我们这里本来就有架花刺绣的传统,因此这些学员也有一些刺绣功底,回家后再练习巩固就能取得不错的学习成果。我们将继续办好培训,把架花刺绣作品生产和销售规范起来,不仅让这项非遗传承下去,也让更多的妇女实现自我价值,打开致富路。” 全市现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05项,具有和合南北、交融秦蜀的鲜明特色,是彰显“汉风古韵”城市名片的重要载体。市文化馆馆长张汉红表示,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来汉考察重要指示,做好艺术普及、推广、示范、研究,优化文化品牌,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市群文干部将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更加务实的工作举措,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自觉,让群众有更多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文旅融合大放异彩 秦巴之巅、两汉三国的汉中,以其厚重的历史底蕴、旖旎的自然风光、温暖的生活气息,让人们对此地充满了向往之情。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道路之一——褒斜道上曾发生过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曹操题衮雪等众多历史典故。多年来,石门栈道景区致力于传播栈道文化,连续召开两届中国栈道文化峰会,邀请王立群、肖云儒、纪连海等知名文化学者宣讲秦蜀古道历史文化价值。同时,景区还配合央视、凤凰卫视等媒体拍摄了《汉中栈道》《石门悬疑》《中国栈道》等文化栏目,推动汉中栈道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让褒斜道这一中国交通史上的伟大奇迹为世人所知。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习近平总书记来汉重要指示,让我深刻认识到,景区工作人员要有过硬的文化知识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要自觉承担起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责任,我们定当奋楫争先、赓续前行。”石门栈道风景区总经理陈军表示,下一步,将加大栈道文化宣传力度,做优景区服务,开发更多的水利+旅游+研学的优质文旅产品。 八月的汉中,晴空万里,水光潋滟。在留坝县留侯镇的苍松翠柏中坐落着一座拥有1700年历史的名祠古庙——张良庙。张良庙博物馆馆长高志文难掩欣喜:“我们一定牢记总书记嘱托,不断加强文物及其历史文化的宣传力度,用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传播给社会大众,加大文创产品的开发营销力度,创新展览展示方式,建设数字化参展项目,更好地传播历史文化。” 汉中成功进入旅游热度前100城市,跻身2022年西北十大森林休闲旅游热点城市……去年以来,我市进一步加大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力度:龙岗寺陕南特委纪念馆纳入中央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名单,免费开放单位增至5家;创新举办油菜花节、“汉风古韵·传奇夜”暨文旅消费季等活动;在澳门旅博会、西安丝博会等进行文旅推介,创新开展县区文旅局长话发展、抖音短视频大赛、文旅盲盒营销等活动。 “作为一名文旅工作者,总书记的讲话让我倍感振奋,也深感责任重大。”市文旅局局长徐红菊表示,下一步全市文旅系统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定文化自信,进一步增强守护中华文明、传承历史文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贯通落实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深入挖掘阐释文物价值内涵,积极推动文物与党建、教育、旅游、乡村振兴等融合发展,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活化传承水平,让文物“活”起来,全力打造以“绿色循环·汉风古韵”为核心的文物交流“金名片”,为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作出积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