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 >>文体·娱乐 >>汉中 >> 走,听汉中的石头讲故事去
详细内容

走,听汉中的石头讲故事去

时间:2023-08-07     【转载】   来自:文物陕西
文章内容

日前,国家文物局印发《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我省三百余通(方)石刻文物上榜,其中包含汉中17通(方),如曹操手书真迹“衮雪”和有“陕南小碑林”之称的略阳灵岩寺摩崖石刻。勉县武侯祠珍藏的“蜀丞相诸葛忠武侯新庙碑铭并序碑”和洋县博物馆珍藏的南宋碑形墓志“彭杲墓碑”也列入名碑名录。

“石门十三品”名贯古今

游客在汉中市博物馆欣赏“石门十三品”摩崖石刻。    汤江 摄

古代碑刻文物有碑、碣、墓志、摩崖、造像、刻经等多种类型,而保存在汉中市博物馆的“石门十三品”就属于摩崖类,它们原本“定居”于褒斜道褒谷口石门内外的崖壁上,为修建水库而搬迁到了汉中市博物馆。

“石门十三品”是褒斜道石门内外十三件摩崖石刻的总称。1961年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称“汉魏十三品”。它们上至东汉、下迄南宋,是凿刻在石门隧道两壁或褒河两岸悬崖上的刻石,史料价值较高,在书法界中的地位很高,被誉为“汉隶极作”,是学习书法的“必修古典”。

“石门十三品”由《石门》《鄐君开通褒斜道》《鄐君碑释文》《李君表》《石门颂》《杨淮表纪》《玉盆》《石虎》《衮雪》《李苞通阁道题名》《潘宗伯韩仲元通阁道题名释文》《石门铭》《山河堰落成记》13块巨型摩崖石刻组成。

《衮雪》二字相传是曹操留下的唯一墨宝。据史料记载,曹操到过汉中两次。建安二十年(215)曹操讨伐张鲁,不战而胜乘兴而归,留夏侯渊镇守汉中;建安二十四年(219),曹操再次来到汉中“围剿”刘备,战败后被迫退居沔水,心中不悦,他徘徊于褒斜谷口,见激流倾泻而下,水击巨石白浪翻滚,犹如雪花飞舞,曹操触景生情挥笔写下“衮雪”二字以抒情怀。随从问曰:“‘滚’字为何不写三点水?”曹操笑曰:“江水甚多,何须画蛇添足!”

如果把“石门十三品”喻为一座艺术宝库的话,那么,首开在石门摩崖上勒石刻字之“先河”的便是《鄐君开通褒斜道》,为东汉永平九年(66)所刻。它比顶级“神品”《石门颂》早82年,比北魏才诞生的《石门铭》早了近5个世纪。可以说它是石门摩崖石刻中的“开山之作”。根据《鄐君开通褒斜道》石刻内容,可知在东汉永平六年,汉明帝刘庄下诏令汉中郡修复褒斜道。“凡用功七十六万六千八百余人,瓦卅六万九千八百四器。”交代了开通褒斜道所用的人工、器材数量等信息,规模之巨空前罕见。它是研究古代有关邮驿制度最早的石刻资料。

《石门颂》是隶书的经典,被誉为“隶中之草”,与《郙阁颂》《西狭颂》合称为“汉三颂”,是汉隶经典代表作品。汉代隶书碑刻分各种流派,或方正、或细劲,《石门颂》则隶属于飘逸细劲一派。《石门颂》将碑和简相结合,既有庙堂气象,又有山野之气。其风格飘逸、气势开阔,线条细劲婉转。

“陕南小碑林”石刻丰富

图为略阳县灵岩寺,其内有2方碑刻列入“首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分别是《郙阁颂》和“北宋哲宗皇帝御书碑”。    杨庆 摄

《郙阁颂》在略阳县灵岩寺内,它因书法为标准汉隶,结构严整、俊逸古朴,历来备受推崇,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珍贵遗产。

灵岩寺有2方碑刻被列入“首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分别是“东汉武都太守李翕析里桥郙阁颂碑刻(也称《郙阁颂》)”和“北宋哲宗皇帝御书碑”。事实上,灵岩寺有的不仅仅是这两处珍贵石刻,它因拥有大量摩崖题刻等石刻文物,所以又有“陕南小碑林”之称。

《郙阁颂》刻于东汉建宁五年(172),原刻于略阳县徐家坪镇白崖村附近嘉陵江西岸崖壁间。记录了汉武都太守李翕重修郙阁栈道的故事。

郙阁栈道是古代由关中入川的重要通道——陈仓道的一部分,在今略阳境内沿嘉陵江接沮水道抵汉中。记文叙述该栈道析里(当地地名)段艰难险峻,士民商旅,往还苦之。东汉建宁三年(170),武都太守李翕到任后,“嘉念高帝之开石门,元功不朽”,乃命“衡官掾下辨仇审”修建“析里大桥”,以解危殆。

竣工后,“衡官掾下辨仇审、从史位下辨仇靖为此颂,故吏下辨仇绋书此颂”,即由武都太守李翕属官、下辨(秦汉县名,治所在今甘肃成县西北)人仇审和仇靖撰此颂文,仇绋书丹,勒石纪功。

该碑的珍贵还在于,历史文献大致完整,成为研究古代栈道交通的珍贵史料。根据碑文记载,至南宋绍定三年(1230),沔州(今汉中略阳)知州田克仁见原刻风雨侵蚀、剥落日甚,恐年久绝迹,乃以原刻形制大小,仿其汉隶笔法,重刻《郙阁颂》于灵岩寺。现在仍在灵岩寺奈何桥边石崖上,由略阳县灵岩寺博物馆保护。

另外,《郙阁颂》文末不仅有年款,还署有撰、书人名衔(在文后另有数行,惜今已剥落不存),这在汉代摩崖题刻中很罕见,值得重视。该碑高170厘米、宽125厘米。刻文19行,满行27字,原有472字、现存220字,隶书。

“武侯新庙碑”最为珍贵

勉县武侯祠珍藏的“蜀丞相诸葛忠武侯新庙碑铭并序碑”和洋县博物馆珍藏的南宋碑形墓志“彭杲墓碑”也在本次公布名录内。

蜀汉丞相诸葛亮,以其卓越的智慧和谋略,为蜀汉做出了贡献。千百年来,人们通过多种方式纪念这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勉县武侯祠就是为纪念他而建造。该祠保存的“诸葛武侯新庙碑”刻于唐贞元十一年(795)。碑文记述唐贞元三年(787)山南西道节度使严震营军沔阳,修建诸葛武侯新庙之事。

该碑书法用笔遒美圆劲,沉着稳健;结体或瘦硬险峻,或端庄洒落,均风神俱足,法度严谨,明显师法于初唐虞世南、欧阳询,许多字与《孔子庙堂碑》《化度寺碑》形神兼似,而略参唐人墓志笔意,属于中唐成熟时期书风。

该碑因集唐、宋、元、明书迹于一石而堪称“书法化石”;更因其为汉中稀有唐碑,足可称之为勉县武侯祠“镇祠之碑”。它圆首龟趺,通高237厘米、宽103厘米。原碑额南宋时毁坏,元代复立时另配碑额。沈迥撰文,元锡书。碑题“蜀丞相诸葛忠武侯新庙碑铭并序”。碑文23行,满行37字,楷书。碑阴刻南宋绍兴间题记一则、明嘉靖间题诗一首,碑额刻元朝至元年间题记一则,碑左侧刻明嘉靖年间题记一则。

保存在洋县博物馆的“彭杲墓碑”,刻于南宋绍熙三年(1192)。

彭杲是宋代的“战斗英雄”,官至吉州(今江西吉安)刺史、兴元府(今陕西汉中)驻扎。这块石碑记录了他的生平及参与抗金诸战役,很翔实。他的事迹也被记录在《宋史·孝宗纪》和《续资治通鉴》。

墓志文末称:“又将因请铭于公卿之立言者,上诸太史氏,葬期既遽,皆缓□□。乃先刻事实藏圹中,若状与铭欲剜石,寘墓道之前,以俟他日。”可知此碑石并非正式墓志,在他为国捐躯后,来不及制作正式的墓碑,故先将墓主“事实”刻石藏于圹中,待日后再请铭于公卿之立言者,所以其志题曰“彭公事实”。该碑1991年出土于洋县纸坊乡孤魂庙村,墓葬中还出土一批造型准确、线条优美的人像砖雕。

“彭杲墓碑”圆首碑形,高131厘米、宽50厘米。志题“宋故武功大夫吉州刺史兴元府驻扎御前都统制致仕彭公事实”。志文49行,满行80字,楷书。

这17通(方)名碑石刻,真实记录了汉中千年的历史风云,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每到寒暑假期间,很多博物馆出现“约票难”,不如选择上文所述藏有第一批名碑名刻文物的博物馆,参观人数少且“有故事”,体验感更佳。

(据文物陕西)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