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内容
镇巴山青水秀、生态良好,属于“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和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地,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常年保持在350天以上,出境水质稳定在二类以上标准,被称为“天然氧吧”。 ▲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便是幸福——随处可见的镇巴山林美景 近年来,镇巴县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落实党中央和省市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决策部署,立足“生态经济示范县”战略定位,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狠抓巴山生态保护、综合治理、督查整改、执法监管、宣传教育等重点工作,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15年被命名为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2022年成功创建为全国第六批、全省首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连续12年通过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 提高政治站位,完善制度体系 镇巴县委、县政府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构建起完善的生态制度体系,促进县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领跑水平。 扛牢领导责任。成立生态环境保护、巴山生态保护2个委员会和大气污染防治、环境保护督察巡查等领导小组,出台《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若干措施》《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等多项文件和制度,全面夯实党政同责、各级负责、齐抓共管工作机制,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推动各项工作有效落实。 深化学习认识。完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学习机制,作为县委和县政府中心组学习会议、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必学内容,逢会必学、逢会必讲,持续深化全县领导干部的环保意识,从认识上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抓上手、摆上位。 完善考核体系。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综合目标责任考核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根据市考、县考指标及生态环境保护岗位责任清单,将工作任务明确细化到部门单位、落实到岗位人头,同比例设置考核分值,同标准进行考核评价。对发生重大环境污染责任事件、生态环境问题被上级约谈、通报、追责问责的单位,实行综合考核“一票否决”,增强考核的刚性约束。 从严监督问责。将生态环境领域追责问责纳入监察监督重点工作,常态化开展督察、巡察和审计监督,对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和违法违纪案件线索,从严从快、依法依纪追责问责,坚决守住“生态红线”、亮出“生态底线”。 筑牢安全屏障,守住底线红线 完善规划体系。制定《镇巴县生态县建设规划》《镇巴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镇巴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规划》等整体规划,配套完善“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天然林保护、集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专项规划,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生态环境规划体系。 ▲掩映在“森林”中的镇巴县城 强化保护修复。实施绿化造林、森林抚育、生态修复等工程,一体推进“城镇森林化、村庄园林化、三边景观化、门户亮丽化”建设,全县森林覆盖率、林草覆盖率分别达到74.6%、80.8%,生态环境状况指标达到86.2。 严格监管执法。落实污染防治“四个最严”要求,创新推行“河长+警长+检察长”“林长+检察长”模式,推动“河湖长制”“林山长制”从有能有实向有能有效转变。严格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对入园企业严格执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源产生。积极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对违法排污、群众反映强烈的企业实行严厉处罚,建立环保巡查制度,保持环境安全高压态势。 ▲生态环境优良的镇巴县高山茶园 加强污染防治,打好“三大保卫战” 镇巴坚决落实中央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以更高标准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开展“春雷”“冬病夏治”“冬防攻坚”等系列专项治理行动,强化秸秆综合利用和焚烧管控,统筹工业废气、工地扬尘、餐饮油烟等治理,让镇巴空气常新,2022年县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刷新历史记录、达到364天,PM2.5年均浓度19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连续稳居省市前列。 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严格落实“水十条”“河湖长制”和长江十年禁渔要求,持续加大3处国控、2处省控主要河流断面的监测频次。常态化开展流域水生态环境问题整治、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和涉水企业排查治理,完成了14家企业排污许可证核发,实施了泾洋河、罗家河、长滩河、楮河等流域治理项目,县域水环境质量稳定达标。 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出台《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深入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对工业固废、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进行全过程监管,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累计建成生活垃圾填埋场10个、垃圾焚烧站5个,农业面源污染保持零增长,土壤环境风险安全可控。 ▲碧水与净土-巴山林深处 推进绿色循环,加速“两山”转化 镇巴坚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全力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面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县,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 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统筹全县资源、生态、产业优势,科学规划、优化布局、板块推进,以“茶叶、中药材、畜牧、魔芋”为主导产业,以食用菌、蚕桑等为特色产业,形成“4+X”产业体系,加速形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茶园、中药材、魔芋面积分别达到15.9万亩、30万亩、10万亩,绿色食品企业达到14家、绿色产品38个,地标产品总数居全市第一,镇巴毛尖、镇巴腊肉入选国家“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变“绿”为“金”-兴隆镇茶园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绿色食药、新型建材、清洁能源为重点,加快建设中医药健康产业、腊肉产业、建材产业、绿色产业等园区,谋划建设永乐页岩气先导试验区,形成“一区四园”新格局,2022年实现园区产值34.8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60%。页岩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陕镇页一井完成分段压裂和试气点火,新一轮三维地震勘探全面启动,第二口水平生产井正式下钻。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以建设大巴山山地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为目标,高点打造休闲康养、研学体验、民俗感知等旅游产品体系,成功创建3A景区2个、省级旅游特色名镇2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3个,兴隆茶旅小镇、黎坝田园小镇、青水民宿小镇、巴山铁路小镇初具规模,3个高端民宿组团即将启动建设。 大力推进生态创建。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促进全县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的转变,累计创建全国节约型机关25个,省级生态镇7个、生态村9个,市级生态镇20个、生态村37个、绿色单位17个。 ▲镇巴县观音镇油茶种植基地 下一步,镇巴县将更加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及省、市工作要求,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定位及产业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夯实部门、镇(街)环保工作责任,完善大气、水、巴山生态保护等全领域网格化监管体系,大力开展污染防治攻坚行动,从严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围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积极申报实施中央储备库项目,持续推进硫铁矿治理,加强农村治污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行管护,健全完善长效运维机制,以过硬举措守牢县域绿水青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