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内容
区委二届八次全会以来,区农业农村局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市区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紧扣“谋大、抓实、解难”统筹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和经济强区贡献农业力量。 持续发力,南郑粮仓更加稳固 扛牢粮食生产政治责任,全面落实“田长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整治撂荒地,狠抓强农惠农政策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高产优质品种推广和农机农艺集成,千方百计稳定粮油生产。全区建成高标准农田34.6万亩,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8万亩以上,预计粮食年产量达16万吨以上。紧抓巩固提升国家级油菜制种大县建设契机,发展制种基地面积达1.3万余亩,油菜种植总面积达20余万亩,总产量3.1万吨,居全市首位。 调优结构,农业产业积势蓄能 按照“茶提效、药延链、菜增量、菌稳产、果融合、猪稳供、渔升档、烟提质”思路,着力打造南郑“3+4+N”农业特色产业体系。全区茶园总面积25.05万亩,茶叶年产量1.2万吨,产值16亿元,晋级“全国茶业百强县域”。建成蔬菜保供基地11个,种植面积9.8万亩,年产量27万吨;创建部级生猪标准化示范场1个,东方希望生猪养殖基地、三牧行和牛全产业链基地即将投产,全区生猪饲养量达55万头、肉牛养殖量达3.9万头;建设国家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场6个、种质资源保护区1个,水产养殖面积1.54万亩,稻渔综合种养3.68万亩,产量1.1万吨;种植烤烟2.68万亩,预计产量 6万担,规模产量居全市首位。中药材、食用菌、水果产业均取得长足发展。 建强主体,现代农业活力凸显 以增效益、强活力为目标,聚力发展有机农业、品牌农业、设施农业、智慧农业、观光农业“五个农业”,不断壮大经营主体内生动力。全区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1家,省级 16 家;江南油脂公司成为陕南地区规模最大的菜籽油加工企业,绿娇子农业公司新晋“全国茶叶百强企业”,即将建成的东方希望公司生猪年出栏量12.5万头列陕南地区之首。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51家,其中区级以上示范合作社35家;发展家庭农场355家,其中示范家庭农场52家。良顺藤编、土蜜哥合作社古法养蜂技艺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灯盏窝家庭农场的农旅融合发展模式列为全国第二批典型案例;“味见汉中”品牌授权企业17家产品19个,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步伐全面提速。 综合整治,美丽乡村深度推进 结合村庄规划、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行动,扎实推进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大力开展村庄清洁、村容村貌提升、农户卫生整治“三大行动”,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查暗访和“流动红黄旗”评比奖罚机制,下达实施人居环境整治项目28个、资金3282万元,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行政村达93%,污水治理率达50%,农户农村卫生厕所使用率达74%,农村人居环境全面巩固提升。 深化改革,乡村发展、乡村治理齐头并进 牵头推进15项农村专项改革,不断激活农村发展活力。扎实开展农村集体经济合同清理整治专项行动,制定实施《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若干措施》等5个配套政策文件,培育申报市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示范村3个,示范推广“联村共建、以镇带村、村企合作”等模式巩固壮大村集体经济规范发展。扎实推进乡村治理“积分制”、“清单制”管理,充分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和荣誉感。构建村级事务小微权力清单制度体系,推进村务管理民主自治、权责明确、公开透明、规范高效、监督有力。推介“党员云呼叫”“村村调”“云喇叭”典型亮点3项,认定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5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