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内容
走进朱鹮之乡洋县,只见 1981年5月,中国科学院科考队在洋县发现7只野生朱鹮,宣告在中国重新发现朱鹮野生种群,这也是世界上仅存的一个朱鹮野生种群,命名为“秦岭一号朱鹮群体”。朱鹮之所以选择洋县,是因为洋县有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为了给朱鹮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该县采取恢复天然湿地、封山育林、植树种草、投放鱼苗、改善水质、实施“鹮田一分”项目等措施,使朱鹮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分布范围逐渐扩大。 经过42年的坚守与努力,洋县在朱鹮保护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当初的7只朱鹮“开枝散叶”,野外种群数量已发展到9000多只。它们飞出洋县,飞越秦岭,飞向全国,飞到海外。朱鹮栖息地由当初的5平方公里扩大到1.6万平方公里,野外繁衍覆盖15个县区,年繁殖增长率达34%以上,基本摆脱了灭绝风险。 为了保护朱鹮,保护区的群众生产不能使用农药化肥,导致农作物减产,经济收入受到影响。然而,正是这份牺牲,造就了优越的生态环境,也为发展有机产业创造了条件。洋县也从自身出发,重新审视环境优势,积极探索,坚持以有机生产基地为基础,以有机产业园区为重点,以有机品牌打造为核心,大力推进多区联建,强化科技创新驱动,逐步实现有机产品向有机品牌转变、有机大县向有机强县转变、有机践行者向引领者转变的“三个转变”,走出了一条依托优越生态环境发展有机产业的绿色蝶变之路。 目前,洋县已建成西北最大的集有机产品科研、加工、物流、信息、服务为一体的有机产业园区,至2022年底累计认证有机产品15大类110种,有机认证面积17.5万亩。注册“朱鹮牌”商标6大类50多种,“朱鹮之原”集体商标2件、产品商标21件。2022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94.19亿元,成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先后建成10个有机产业示范镇、10个有机生产标杆示范基地、10条有机产品标杆示范加工生产线;建成西北最大的有机稻渔综合种养试验基地;建成全国最大的有机厚朴基地和有机牡丹基地。先后成功创建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全国朱鹮生态保护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日益发展壮大的有机产业成为群众增收的重要载体。今年45岁的该县金睿益农种养专业合作社许小金是最大的受益者。他是土生土长的该县梁家村人,2021年在村党支部的帮助下,流转206亩良田,实施稻虾综合种养,以水田为基础,采用生态养殖、绿色防控技术让水稻、龙虾“混搭”共生,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改善农业环境,提高亩均效益。每亩田可产150多公斤小龙虾、500公斤优质稻,亩均综合收入8000元至1万元,一年收入达200万元。 “稻虾综合种养让我的信心更足,我的愿望是让乡亲们一起走上致富路。”许小金说。 在洋县,“农”字号龙头企业通过开展包技术、包种肥、包回收的“三包”服务,先后与1.2万多户群众联结,形成“生产——加工——销售”利益共同体,通过有机种植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下一步,我们县将擦亮有机产业金字招牌,全力创建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成国家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基地。建成投用有机黑米高端饮品深加工、有机果蔬等项目,全力推进有机中药材、有机米粉肽深加工等项目,新招引有机深加工企业4户以上,不断壮大产业集群。建成覆盖全县的有机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强化‘朱鹮之原·有机洋县’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不断提高有机产品知名度、美誉度。”洋县县长张军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