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内容
近年来,洋县依托优越的生态环境优势,认真践行“两山”理念,坚持生态立县、循环发展,紧扣全域有机战略部署,破解“保护世界珍禽朱鹮与发展县域经济”的矛盾,推动生态价值转换。在生态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洋县敢于打破思维定势、勇于探索创新实践,走出了一条“有机产业延链、生态价值转换、文化旅游促销”的独具洋县特色的有机产业发展之路。 “政府+龙头”带动打造 全国一流有机产业加工集群 洋县县委、县政府从战略高度将有机产业确定为洋县“一县一策”首位产业,成立了县长任组长的有机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有机产业发展办公室,强化加工集聚突破、龙头集群带动作用,精心编制了《洋县有机产业园区总体规划(2020-2030年)》,按照“一心、八组团、十大功能区”空间发展格局,系统推进有机产品加工区、有机产业综合服务区、有机食品仓储物流区等板块建设,吸纳加工企业50家以上。 构建了食药制造、酒水饮料、农副产品深加工3条产业链,产品涵盖米、酒、薯、药、菌、茶等10大类40余种,打造了集体商标2件,图形及字号注册商标21件。制定了《洋县有机产业园区管理办法》《有机产业园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从企业入驻、土地供给、配套服务、资金奖励方面制定了具体的优惠政策,积极培育有机产业“链主”企业,有效带动洋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科技+标准”全力建设 国家优质有机产品供给基地 洋县积极围绕有机产业创新链配置资源链,建立“产学研用”创新机制,积极推进有机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和技术联合攻关,组建了有机产业顾问组,建成全国首个专门从事有机领域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和成果转化的市级专家工作站——洋县有机(绿色)产业专家工作站,目前正在创建省级专家工作站;成立了陕西黑米名特作物研究所、陕西黑色有机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了有机黑米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成专家工作站12个,开展产学研项目67个,取得专利技术56项,科技成果30项,建成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2个,建立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机具推广应用示范点15个,示范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138项,激活了有机产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新动能。 先后制定了《地理标志产品·洋县黑米》《地理标志产品·洋县红米》《洋县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洋县黑米原产地标准化生产示范技术规程》《洋县黑谷有机种植技术规程》《洋黑3号品种栽培要点》《洋县黑米酒》等多项技术规程,完善了生态有机产品加工生产标准体系,全面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以有机标准生产为主线、全程质量控制为核心,在马畅镇、纸坊街道等地样板化打造了多个有机产业高标准基地。 “整合+融合”激发品牌 引领发展新格局实现大跨越 洋县按照“本地知名、全国著名、国家驰名、世界闻名”梯次发展思路,以“地理标志、中华老字号、朱鹮、有机”四大品牌为重点,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洋县黑米”公用品牌为核心,制定了《洋县黑米区域公用品牌发展战略规划》《名牌培育计划》和《商标品牌产品管理办法》。组建了洋县有机产业发展协会,强化其品牌管理、技术推广、内联基地、外接市场等引导作用。 注册“朱鹮牌”商标6大类50多种,获取“中华老字号”产品3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陕西省名牌产品9个、陕西省著名商标8个。构建了“互联网+有机产品”品牌营销体系,通过“朱鹮集市”联结阿里巴巴、京东、乐村淘、832消费扶贫等电商平台,累计发展电商企业76家,个体电商200余户,电子商务交易零售额达10亿元以上。 “改革+创新”助力农民 多途径多环节增收蔚然成风 洋县始终坚持“产业富民”使命,创新形成了“有机产业+乡村旅游+三变改革”“党支部+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企业)”“企业+合作社+种植户”等可推广复制易见效的11种生产模式和9种成功范例,累计带动农户14189户。构建了“公司+合作社+基地+科技”的合作机制,与85个农民合作社结成“生产-加工-销售”利益共同体,有效推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