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内容
近日,由南郑区协税中学学生组成的非遗民俗社火团体表演,在学校运动场上演,引起全校师生关注。 同学们娴熟流畅的队形变换、一招一式的动作表演、你来我往的拳脚碰撞,都展示出社火表演的功底和对传承家乡优秀文化遗产的热爱。 社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高台、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秧歌等的统称,具体形式随地域而有较大差异,来自于南郑区协税镇的社火更因历史悠久、造型独特、色彩浓烈,文化底蕴深厚,而深受人们的喜欢。协税中学在“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为创建本地特色的课后服务活动,聘请协税社火优秀传承人作为专业教练,把非遗民俗社火这一传统文化引进校园,让孩子们了解民间社火知识,掌握基本功夫。 据社团辅导老师介绍,学校从2022年3月将协税社火引入校园,成立了全区唯一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社火社团,从成立开始就是学校最热门、参与度最高的社团,现在社团已经有成员80余名。 南郑区协税中学的社火社团,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课后活动,而且也取得了累累硕果。该校4名同学还获得了南郑区文化馆举办的“非遗项目(社火)传承人培训班”合格证书。 非遗文化进校园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一项重要举措,将非遗文化融入基础教育,既培养了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又树立了民族自豪感,也为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培养了强大的后备力量。 “未来,我们将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努力扩大协税社火的参与度,让协税的孩子人人知社火,人人懂社火,人人宣传社火,让协税社火演得更好,走得更远。”社团辅导老师说。 近年来,南郑区不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将地方戏曲、社火、藤编、剪纸等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引进课堂、融入生活,采取非遗传承人进课堂、非遗演出进校园、建立非遗传承示范基地等多种形式,推进“非遗进校园”“戏曲进校园”活动常态化开展,全面推广普及优秀传统文化,增进广大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情感,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永葆生机,为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非遗项目保护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